2017 review
(一拖再拖....結果就拖到現在了….)
2017年DNG每單位淨值來到11.50,年度報酬率14.96%,同期台灣加權指數為16%,S&P500為20.2%,恒生指數38.7% (wt…..),DNG的第一年就被大盤痛扁。(不過現在看起來有追回一點惹)
我們認為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有2個,
第一、部分核心持股還沒起來(藥華藥、LILAK、AR),但我們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,無須擔心。
第二、不成熟的操作與心態,造成一些”高吸低拋”的狀況。
第三,對衍生性商品的不熟悉,導致我們在放空TESLA與SNAP時出現很多不必要的損失。
過去這一年來,我們一直不斷在修正自己的投資體系框架:
回顧一整年,我們發現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:
首先,最大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研究不夠深入,導致非常容易去”追高殺低”
像藥華藥的case,我們曾在下滑到150左右的時候降低持股,理由為換股操作,但本質上其實就是因害怕而停損。我們也曾在JP的股價自20多塊迅速下滑到16時,在略為虧損的狀況下減持。
上述的這些股票在下跌時,基本面並沒有出現任何狀況,當然,在下跌過程中,跌跌不休的股價以及市場隨之出現的雜音,都難以避免不讓自己去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想錯,或是有自己不知道的壞消息出現。一旦出現這種念頭,無可避免的會試圖減少持股,以避免後續可能出現的更大的下跌à我們被我們自認為的”風險”所欺騙了。
面對這樣的情形,核心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更深入的研究,輔以
(1) 盡量不投資容易有內線消息優勢的股票,如訂單取向的電子股。
(2) 或許不要太過集中,單一個股持股保持在能讓自己舒服的比例( 僅是”或許”,集中vs.分散永遠是一個投資的難題),我們目前的做法是7成倉位為集中投資,3成為分散投資, but who know?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我們仍會不斷調整我們的做法。
【檢查】
接下來我們來簡單審視一下現在的持股狀況,各位可以看到截至2017年末,DNG的總持股數為22檔,前三大持股占比近70%,前十大佔88.7%。
這邊快速對前5大持股點評一下:
力晶:
力晶是2017對DNG表現貢獻最多的持股,沒有之一。儘管全年股價上漲了近60%,我們仍然認為他是目前我們所能找到安全性最高的投資標的。本益比相較同業世界先進低的不可思議(7x vs. 22x),營收&獲利成長性也是有的。
藥華:
對於這家公司我們的感受是相當複雜。一方面,考慮到藥證到手的機率很高,我們認為當前的股價確實是低估的,這也是為何我們願意重壓它(20%的倉位)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這一年來也逐漸發現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搞懂如何投資生技產業:
我以為我懂了,但其實不懂:
我們可能單就”藥華”這家公司,有做了足夠深入的學習,但對於如何投資”生技產業”卻不夠了解。而2篇
淘沙见金_蜜糖还是砒霜?浅谈美股生物医药投资准则
Stevevai1983_我投资美股生物科技的方法
當真是醍醐灌頂……(另外印象中Stevevai1983還有另外一篇….但找不到了)
這兩位投資大V所提供的生技股投資架構都不約而同的指出:
1. 產品線豐富的公司較好,能給予較大的安全邊際
2. 要做到分散,或者是盡量投資大型醫藥公司
3. 不賭臨床或FDA批准與否
恩…..上面三點我們完全沒做到。
我們不熟悉市場如何評價公司每一階段release出來的消息、不知道新藥公司成功者/失敗者的歷史路徑。缺乏經驗導致我們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,或是更恐怖的,可能會讓我們在未來做出致命的誤判。
JP:
JP(鉅派投資)的投資重點就是在於我們看好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。這個市場太大了,且成長絕對是無庸置疑的(一個抽”智商稅”的產業…)。即使是目前player非常多,但JP絕對是有機會分一杯羹的。
雖然股價波動非常大,且已經有了一段漲幅,但30%上下的年成長,本益比15倍不到,重點是成長性還沒有趨緩的跡象。長線來看我認為再來1倍的漲幅應該不是問題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JP雖定位於資產管理,但實際上他可以算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proxy,畢竟其售出的產品有近8成都是房地產相關(而且看不到公司有想要分散產品線的動作…..),因此一旦中國房產市場反轉,不知道還會不會有客戶願意買單……
LILAK/Antero Resources:
抄黑色麵包大大的作業
其他
其他的持股占比大概都是1%左右或以下,基本上是觀察倉的概念,就不拿出來細講了
【後記】
年報拖了半年才寫完……雖然重要的點都有寫到,但現在不知道如何收尾,只好用這半年的感想做個總結。
2018年上半研究的時間明顯少了很多,導致犯下了一些(個)嚴重的錯誤,那就是”沒研究就直接買入”,包括興業、民生、融創…..等等的大V荐股。雖然我們將這類的買進歸類在” 觀察倉”,也就是占比都非常小,給自己一個先買進、再慢慢研究的理由。
但仔細想想, “觀察倉”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,因為即使是只有0.5%的占比,那也是5萬台幣的投資,而當我們去購買5萬元的產品時,會如此輕易聽信他人評價而出手嗎? 當然不,我光買一台手機就可以比較不曉得幾年了…..
追根究柢,我們都是害怕錯過阿….
不過雖然我有這層體會,但操作起來還是很難(很容易手癢阿)…..特別是當相當看好的大V荐股開噴,但自己卻沒有買進。這種心情真的是難調適阿。
Anyway, 希望2018年整年能打敗大盤。
【總結】
2017是DNG成立的第一年。2017年DNG每單位淨值來到11.50,年度報酬率14.96%,同期台灣加權指數為16%,S&P500為20.2%,恒生指數38.7% (wt…..),DNG的第一年就被大盤痛扁。(不過現在看起來有追回一點惹)
我們認為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有2個,
第一、部分核心持股還沒起來(藥華藥、LILAK、AR),但我們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,無須擔心。
第二、不成熟的操作與心態,造成一些”高吸低拋”的狀況。
第三,對衍生性商品的不熟悉,導致我們在放空TESLA與SNAP時出現很多不必要的損失。
過去這一年來,我們一直不斷在修正自己的投資體系框架:
回顧一整年,我們發現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:
首先,最大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研究不夠深入,導致非常容易去”追高殺低”
像藥華藥的case,我們曾在下滑到150左右的時候降低持股,理由為換股操作,但本質上其實就是因害怕而停損。我們也曾在JP的股價自20多塊迅速下滑到16時,在略為虧損的狀況下減持。
上述的這些股票在下跌時,基本面並沒有出現任何狀況,當然,在下跌過程中,跌跌不休的股價以及市場隨之出現的雜音,都難以避免不讓自己去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想錯,或是有自己不知道的壞消息出現。一旦出現這種念頭,無可避免的會試圖減少持股,以避免後續可能出現的更大的下跌à我們被我們自認為的”風險”所欺騙了。
面對這樣的情形,核心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更深入的研究,輔以
(1) 盡量不投資容易有內線消息優勢的股票,如訂單取向的電子股。
(2) 或許不要太過集中,單一個股持股保持在能讓自己舒服的比例( 僅是”或許”,集中vs.分散永遠是一個投資的難題),我們目前的做法是7成倉位為集中投資,3成為分散投資, but who know?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我們仍會不斷調整我們的做法。
【檢查】
這邊快速對前5大持股點評一下:
力晶:
力晶是2017對DNG表現貢獻最多的持股,沒有之一。儘管全年股價上漲了近60%,我們仍然認為他是目前我們所能找到安全性最高的投資標的。本益比相較同業世界先進低的不可思議(7x vs. 22x),營收&獲利成長性也是有的。
藥華:
對於這家公司我們的感受是相當複雜。一方面,考慮到藥證到手的機率很高,我們認為當前的股價確實是低估的,這也是為何我們願意重壓它(20%的倉位)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這一年來也逐漸發現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搞懂如何投資生技產業:
我以為我懂了,但其實不懂:
我們可能單就”藥華”這家公司,有做了足夠深入的學習,但對於如何投資”生技產業”卻不夠了解。而2篇
淘沙见金_蜜糖还是砒霜?浅谈美股生物医药投资准则
Stevevai1983_我投资美股生物科技的方法
當真是醍醐灌頂……(另外印象中Stevevai1983還有另外一篇….但找不到了)
這兩位投資大V所提供的生技股投資架構都不約而同的指出:
1. 產品線豐富的公司較好,能給予較大的安全邊際
2. 要做到分散,或者是盡量投資大型醫藥公司
3. 不賭臨床或FDA批准與否
恩…..上面三點我們完全沒做到。
我們不熟悉市場如何評價公司每一階段release出來的消息、不知道新藥公司成功者/失敗者的歷史路徑。缺乏經驗導致我們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,或是更恐怖的,可能會讓我們在未來做出致命的誤判。
JP:
JP(鉅派投資)的投資重點就是在於我們看好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。這個市場太大了,且成長絕對是無庸置疑的(一個抽”智商稅”的產業…)。即使是目前player非常多,但JP絕對是有機會分一杯羹的。
雖然股價波動非常大,且已經有了一段漲幅,但30%上下的年成長,本益比15倍不到,重點是成長性還沒有趨緩的跡象。長線來看我認為再來1倍的漲幅應該不是問題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JP雖定位於資產管理,但實際上他可以算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proxy,畢竟其售出的產品有近8成都是房地產相關(而且看不到公司有想要分散產品線的動作…..),因此一旦中國房產市場反轉,不知道還會不會有客戶願意買單……
LILAK/Antero Resources:
抄黑色麵包大大的作業
其他
其他的持股占比大概都是1%左右或以下,基本上是觀察倉的概念,就不拿出來細講了
【後記】
2018年上半研究的時間明顯少了很多,導致犯下了一些(個)嚴重的錯誤,那就是”沒研究就直接買入”,包括興業、民生、融創…..等等的大V荐股。雖然我們將這類的買進歸類在” 觀察倉”,也就是占比都非常小,給自己一個先買進、再慢慢研究的理由。
但仔細想想, “觀察倉”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,因為即使是只有0.5%的占比,那也是5萬台幣的投資,而當我們去購買5萬元的產品時,會如此輕易聽信他人評價而出手嗎? 當然不,我光買一台手機就可以比較不曉得幾年了…..
追根究柢,我們都是害怕錯過阿….
不過雖然我有這層體會,但操作起來還是很難(很容易手癢阿)…..特別是當相當看好的大V荐股開噴,但自己卻沒有買進。這種心情真的是難調適阿。
Anyway, 希望2018年整年能打敗大盤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