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筆記_富田電機_20170705_17年股東會highlights

股東會重點: 

2016年營運結果 :

  • 營收12.6億元,年增1.17%,毛利率從約30%上升到約35%,營業利益率也同步從18%上升至23%,但相較於去年公司有大筆的業外(政府補助&關係人放棄債權),今年則沒有,因此整年度EPS$11.35略下降至$10.82(扣除一次性的業外,去2015年的EPS應該約為$8,因此實際是年增達35%!)

2017年營業目標:

  • 公司2017年營業目標15.6億元,隱含年增率為24%,總經理表示1-5月累計營收年增率達60%1H17年增率超越50%沒有問題。
  • 然而總經理也強調,1Q16為低基期,而2H16表現則相當不錯,因此今年下半年很難講說可以維持同樣的年成長率,且以營運角度來看,現有的產能無法支撐如此快速的成長。
  • 匯損: TESLA的交易是採台幣計算,所以匯損很少

銅鑼新廠:

  • 6月底6000坪土地整地完成。
  • 預計第一期會在今年10月份完成(沖壓部、熱處理、鑄鋼),第二期則會於2017年底/2018年初動工
  • 未來會把EV motor都移往銅鑼廠
  • 銅鑼廠最終目標產能為200萬顆馬達/年。


TESLA:

  • Model3: 富田僅有負責先期導入,目前無能力及設備接這一部分的單,在銅鑼廠完工後才有機會切入。
  • 公司目前會先把握modelS/XTESLA向富田表示,2017 modelS/X至少年增20%,這將填滿公司現有產能。也因產能受限的關係,2017/1H18不太可能見到大幅度成長。
  • 電動貨卡: 公司相信TESLA仍會選擇在富田進行先期導入,藉此公司能掌握相關材料與工程規格。
  • Model3 永磁馬達(PM)/感應馬達(IM)都有使用。
  • 會上有股東詢問競爭對手,公司回答TESLA會先找日本廠商。

新客戶開發:

  • 將提供整車系統的解決方案予馬來西亞客戶(整車廠),該項解決方案整合了馬達、驅動器、減速器、電池管理系統……等,10月份會在馬來西亞發表à當前策略就是切入小廠,與當年切入TESLA一樣。
  • G公司(動力系統供應商)的合作很快能見到成果
  • 日本大車廠已造訪達3-4
  • 中國車廠有來接觸過,但目前都不是客戶,有在透過第三方與中國的新車廠合作。

其他重點:

  • 公司的永磁馬達採用膠合,為最新技術。(膠合是矽鋼片堆疊的技術之一)。就永磁馬達而言,日本住友全球技術最強,擁有最多磁性材料專利。
  • 公司目前無上市上櫃的時程表,總經理是希望等銅鑼廠用好再來說。

個人分析:

毛利率上升應該是受惠於產能利用率上升的關係,公司也有表示現在大概是滿載的狀態。

公司的業外佔稅前營收約20%,大部分是來自於認列子公司永泰豐的利益,這部分今年應該就沒有了,因為富田已100%合併該子公司,所以整個財報會合併永泰豐的資料。(我覺得4Q16EPS會暴增可能就是在該季認列永泰豐的數字….雖然這樣很怪….不確定會計上能不能這樣認列)

一個比較令我concern的點是研發費用的絕對金額下滑了20%左右,就一家技術導向的公司這就有點吊詭了,但會計的數字本來就可以搬來搬去,最終還是要從質化的角度去看公司的研發能量是否能有在持續成長。

雖然市場上的氣氛與言論都還是非常樂觀,但對於沒接到Model3訂單這件事,我自己是偏空解讀。

第一,Model3同時有PMIM,但都被人接走了,這表示除了富田外,有廠商是可以提供IM產品的,而這是不是也代表未來這位/這些競爭對手有能力/技術搶下ModelS/XIM訂單呢? 第二,有些人會認為丟單是受限於當前產能,此乃非戰之罪,但做生意就是這麼殘酷,未來等新廠蓋好後富田能奪回多少Model3訂單仍是未知數。

另外一個我覺得比較懸的點是永磁馬達的部分,在Model3確定採用PM後,大致上已可以確定PM將成為一般電動車的主流技術,當然,跑車型電動車應該仍會持續採用IM,但這畢竟是小眾。我目前仍還在研究PM(太多東西要看了…),但我對富田的永磁馬達初步是抱持相對保守的態度,因為目前還未聽到/看到公司有相關的技術。相較公司的感應馬達就是放整個鑄銅轉子在那邊給妳看,股東會上展示的永磁馬達僅是沖壓後的鐵芯部分(忘記拍照片了…),這是不是代表富田目前僅掌握沖壓的技術,卻無永磁材料加工的部分。我有點擔心未來這可能會使公司的成長受限。

在分散客戶方面,可以看的出來公司很積極的在運作。不管是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、切入小型整車廠、持續與更多客戶接洽等等,都有逐步地看到成果。不過目前雖然各家車廠無不積極開發電動車款,但整體電動車市場似乎還未進入爆發期,加上富田的產能在銅鑼廠完工前難見大幅成長,所以我認為公司未來1~3年仍比較可能會是蹲馬步的階段。


結論

仍需密切注意整個產業的變化以及公司是否能持續領先競爭對手,拿下更多客戶。
Share: